所网站  |  中国科学院  
科普首页 科普知识 科研进展 科普画廊 科普视频 科普活动 科学书籍
现在位置:首页 > 科学传播 > 科普知识
纳米技术从无到有
来源:发布时间:2012-07-18
(信息来源:中国科普博览  网址:http://www.kepu.net.cn/gb/basic/nano/study/std01.html
纳米技术的灵感,来自于已故物理学家理查德.范曼1959年所作的一次题为《在底部还有很大空间》的演讲。这位当时在加州理工大学任教的教授向同事们提出了一个新的想法。从石器时代开始,人类从磨尖箭头到光刻芯片的所有技术,都与一次性地削去或者融合数以亿计的原子以便把物质做成有用的形态有关。范曼质问道,为什么我们不可以从另外一个角度出发,从单个的分子甚至原子开始进行组装,以达到我们的要求?他说:“至少依我看来,物理学的规律不排除一个原子一个原子地制造物品的可能性。”
  1990年,IBM公司阿尔马登研究中心的科学家成功地对单个的原子进行了重排,纳米技术取得一项关键突破。他们使用一种称为扫描探针的设备慢慢地把35个原子移动到各自的位置,组成了IBM三个字母。这证明范曼是正确的,二个字母加起来还没有3个纳米长。不久,科学家不仅能够操纵单个的原子,而且还能够“喷涂原子”。使用分子束外延长生长技术,科学家们学会了制造极薄的特殊晶体薄膜的方法,每次只造出一层分子。目前,制造计算机硬盘读写头使用的就是这项技术。
  版权所有:中国科学院北京纳米能源与系统研究所 Copyright © 2017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0号天工大厦C座 邮编: 100083